在全球气候变迁和低碳经济的背景下,碳核算与碳核查作为评估和管理碳排放的重要手段,日益受到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广泛关注。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碳核算与碳核查的区别,解析两者在碳排放管理中的不同作用,以及如何透过这两大工具实现碳足迹的精准管理。
MRV体系
我们在准确的明白碳核查和碳核算的区别之前,首先需要了解《MRV准则》。
《MRV准则》是企业碳排放会计的基本准则,也是碳市场定价与管理的基石。
《MRV准则》包含以下3部分内容:
(1)可监测:即对温室气体排放进行监测,是指为了计算碳排放而采取的一系列的技术和管理措施,包括能源、物料等数据的测量、取得、分析、记录等;
(2)可报告:即将碳排放相关监测资料进行处理、整合、分析,并依照统一的报告格式向主管机关提交碳排放结果;
(3)可核查:即独立第三方机构透过文件审核及现场审核等方式对温室气体排放量及碳排放报告进行核证,出具核查报告,确保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准确可靠。
碳核算
碳核算,简而言之,是对特定主体(如企业、产品、项目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行量化、报告和核实的过程。它是碳排放管理的基石,为制定减排策略、评估减排效果提供了数据支撑。透过碳核算,企业能够清楚了解其碳排放现状,并识别减排潜力,进而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碳足迹。
碳核算主要工作内容有:
1、资料收集与整理
首先,需全面收集与碳排放相关的数据,包括但不限于能源消耗、生产过程排放、运输排放等。这些数据应来自可靠的记录系统,确保准确性和可追溯性。
2、排放因子选择与应用
根据国际公认的排放因子数据库或产业标准,为各类排放源选择适当的排放因子。排放因子是连接活动与排放量的桥梁,其准确性直接影响会计结果的可靠性。
3、核算模型建构与计算
基于收集的数据和选定的排放因子,建构碳排放会计模型。透过模型计算,得出特定时间段的碳排放总量,以及各类排放源的贡献比例。
4、报告编制与审核
将会计结果整理成报告,详细说明核算方法、资料来源、计算过程及结果分析。报告应经过内部审核和外部第三方机构的独立审核,确保资料的准确性和报告的公信力。
碳核查
碳核查,指由具备资格的第三方机构对碳核算报告进行独立审查、核实和确认的过程。它旨在确保碳会计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提升碳排放信息的透明度,并为政府监管、市场交易和社会监督提供可靠依据。
碳核查主要工作内容有:
1、核查准备
核查机构需熟悉核查对象的基本情况、核算方法和历史数据,制定详细的核查计划,明确核查范围、重点和方法。
2、现场核查
透过现场访谈、资料查阅、资料核对等方式,对核算报告中的关键资料和排放源进行实地核查。重点在于资料的来源、计算方法、排放因子的选择等关键环节。
3、数据分析与比对
将现场核查所获得的数据与核算报告中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识别差异与潜在问题。必要时,请核查对象提供额外证据或进行补充说明。
4、核查报告编制与提交
根据核查结果,编制核查报告,详细阐述核查过程、发现的问题、整改建议及最终确认的碳排放量。报告应提交给政府监管机构或相关利益方,作为碳排放管理的重要依据。
碳核算与碳核查的差别?
于企业而言,碳盘查和碳核查最直观的区别就在于是否出于自身的意愿:在进行组织碳排放核算时,若出于“自发”则是碳盘查,若是出于“强制”,则是碳核查。
因为我们都知道,要进行降碳,减碳,都先得对企业进行碳排放核算,摸清到底排放了多少碳。
如果是企业想查清楚自己的排放水平,那么这个过程我们就称“碳盘查”,如果怀疑企业上报的排放水平有问题,需要仔细检查是否存在遗漏或造假,这个时候就需要对企业提交上来的碳盘查报告进行审核,这个过程就称为“碳核查”。
二者之间的在主体,工作流程和目的都有差别:
1、主体角色
碳核算是企业内部的自我评估过程,由企业自行组织完成;而碳核查是由第三方机构进行的独立审查过程,具有更强的客观性和公信力。
2、目的与重点
碳核算着重于量化碳排放量,为减排策略制定提供基础;碳核查则着重于验证核算资料的真实性,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透明度。
3、工作流程
碳核算包括资料收集、因子选择、模型建构和报告编制等环节;碳核查则包括核查准备、现场核查、数据分析和报告编制等步骤。
总之,碳核算是碳核查的基础,没有准确的核算数据,核查将无从谈起;碳核查是碳核算的保障,透过第三方验证,确保核算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结语
碳核算与碳核查作为碳排放管理的两大支柱,它们在确保碳排放数据的准确性、推动减排目标的实现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全球气候变迁挑战日益严峻,加强碳核算与碳核查能力建设,提升碳排放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的水平,已成为各国政府、企业及社会各界的共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