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rson
行业动态person文章详情

2023年中国温室气体公报摘要

2025-01-09
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


世界气象组织(WMO)于2024年10月28 日 发布的《WMO温室气体公报(2023年)第20期》 显示,2023年主要温室气体的全球大气年平均浓 度达到新高,二氧化碳(CO2)为420.0±0. 1ppm[1], 甲烷(CH4 )为1934±2ppb[2] ,氧化亚氮(N2O) 为336.9±0. 1ppb ,分别为工业化前(1750年之前) 水平的151% 、265%和125%


中国气象局瓦里关国家大气本底站(以下简 称瓦里关站)2023年的观测数据显示,大气CO2、 CH4 和N2O年平均浓度分别为421.4±0.1[3]ppm 、 1986±0.6[3]ppb、337.3±0. 1[4]ppb,与北半球中纬度 地区同期平均浓度大体相当,但都略高于全球平 均值。2023年全球大气CO2、CH4和N2O年均浓度 相 对 于 2022 年 年 均浓 度的 绝 对 增 量 分 别为 2.3ppm、11ppb、1. 1ppb,瓦里关站分别为2.3ppm、 8ppb 、0.8ppb 。过去10年(2014—2023年)全球大气CO2 、CH4 和N2O的年平均绝对增量分别为 2.4ppm 、10.7ppb 、1.07ppb , 同期瓦里关站分别 为2.3ppm 、9.3ppb 、1.08ppb。


六个区域大气本底站2023年大气CO2 和CH4 平均浓度与2022年相比呈增加趋势。2023年区域 站观测得到大气CO2 和CH4 年平均浓度如下:北 京 上 甸 子 站 分 别 为 432.0±0.3[3]ppm 和 2073±0.9[3]ppb 、浙江临安站分别为441.2±0.3ppm 和 2102±1.6ppb 、 黑 龙 江 龙 凤 山 站 分 别 为 428.2±0.6ppm和2077±1.7ppb、云南香格里拉站分 别为423.0±0.2ppm和1987±0.9ppb、湖北金沙站分 别为433.4±0.4ppm和2118±2.0ppb、新疆阿克达拉 站分别为424.7±1.0ppm和2032±3.0ppb 。2023年, 瓦里关站和北京上甸子站六氟化硫(SF6 )的年 平 均 浓 度 分 别 为 11.55±0.03[4]ppt[和 11.63±0.04ppt。


卫星监测显示:2023年全球和中国陆地区域 年平均大气CO2 浓度分别达到417.6±2.9ppm和 419.4 ± 2.9ppm 。 相 比2022 年 , 增长2.6ppm和 2.2ppm 。全球年平均大气CO2 浓度增量略高于过 去 10 年( 2014 — 2023 年 ) 的 平 均 绝 对 增 量 (2.5ppm),而中国陆地区域年平均大气CO2 浓 度增量则略低于去10年平均绝对增量(2.4ppm)。


综述

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大气观测计划(WMO/GAW)负责协调温室气体的全球网络化观测和分析。 截至目前,该观测网包括 32 个全球大气本底站、400 余个区域大气本底站和 100 余个贡献站。 中国 气象局4 个大气本底站(青海瓦里关、北京上甸子、浙江临安和黑龙江龙凤山)已列入 WMO/GAW 大气本底站系列,并按照 WMO/GAW 的观测规范和质量标准开展观测。瓦里关站的观测资料已进入 WMO 世界温室气体数据中心(WDCGG),用于《WMO 温室气体公报》,以及 WMO 、联合国环 境规划署(UNEP)、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等的多项科学评估。

表1为2023年全球和瓦里关站3种主要长寿命温室气体(CO2 、CH4、N2O)的年平均浓度、过去1 年的增量和过去10年的年平均增量。

表1 全球和瓦里关站主要温室气体浓度和增量




CO2

CH4

N2O

全球

瓦里关

全球

瓦里关

全球

瓦里关

2023年的年平均浓度

420.0±0. 1ppm

421.4±0. 1ppm

1934±2ppb

1986±0.6ppb

336.9±0. 1ppb

337.3±0. 1 ppb

2023年相对于1750年的百分比

151%


265%


125%


2023年相对于2022年的绝对增量

2.3ppm

2.3ppm

11ppb

8ppb

1. 1ppb

0.8ppb

2023年相对于2022年的相对增量

0.55%

0.55%

0.57%

0.40%

0.33%

0.24%

过去10年平均年均浓度绝对增量

2.4ppm yr-1

2.3ppm yr-1

10.7ppb yr-1

9.3ppb yr-1

1.07ppb yr-1

1.08ppb yr-1

1 1990 年以来瓦里关站大气 CO2 、CH4 、N2O 浓度(上图)及其增长率(下图)

上图中的蓝点表示月平均值,红线为其线性拟合曲线;下图中的红点表示月增长率,灰色柱为增长率年平均


二氧化碳(CO2)

二氧化碳是影响地球辐射平衡最主要的长寿命温室气体,对过去 10 年和过去 5 年辐射强迫增幅 的贡献分别约为 79%和 77%[6] 。工业化前(1750 年之前)全球大气 CO2 平均浓度保持在 278.3ppm 左 右,由于人类活动排放(化石、生物质燃料燃烧、水泥生产以及土地利用变化等)的影响,全球大气 CO2 浓度不断升高。2023 年全球和瓦里关站 CO2 年平均浓度分别达 420.0±0. 1ppm 和 421.4±0. 1ppm, 过去 10 年的年平均绝对增量分别为 2.4ppm 和 2.3ppm ,观测数据显示瓦里关站近 3 年 CO2 年均值增 量呈下降趋势。2023 年区域站大气 CO2 年均浓度依次是:北京上甸子站 432.0±0.3ppm 、浙江临安站 441.2±0.3ppm 、 黑 龙 江 龙 凤 山 站 428.2±0.6ppm 、 云 南 香 格 里 拉 站 423.0±0.2ppm 、 湖 北 金 沙 站 433.4±0.4ppm 、新疆阿克达拉站 424.7±1.0ppm ,与 2022 年同期相比均一致增加。

卫星监测显示:2023年,我国华北、华东、华南、华中、东北和西部地区的CO2 年平均浓度分别 达到418.8±3. 1ppm、421.5±1.7ppm、421. 1±1.5ppm、420. 1±1.2ppm、419.2±2. 1ppm和419. 1±4. 1ppm, 其中华东、华南和华中地区的年平均浓度高于全国平均值,华东和华南地区浓度最高。


甲烷(CH4)

甲烷是影响地球辐射平衡第二重要的长寿命温室气体,至2023年在全部长寿命温室气体浓度升高 所产生的总辐射强迫中的贡献率约为16% 。约40%的甲烷来自自然源排放(如湿地和白蚁),约60% 来自人为源(如反刍动物、水稻种植、化石燃料开采、垃圾填埋和生物质燃烧)。工业化前全球大气 CH4 年平均浓度保持在722ppb左右。全球大气CH4 的年增量在20世纪80年代末约为12 ppb yr-1 , 1999 —2006年间降至近乎为零,2007年以来,大气中的CH4 再次增加。2023年全球平均和瓦里关站大气CH4 的年平均浓度分别达到1934±2ppb和1986±0.6ppb,过去10年的年平均绝对增量分别为10.7ppb和9.3ppb。

2023年区域站大气CH4 年均浓度依次是:北京上甸子站为2073±0.9ppb、浙江临安站2102±1.6ppb、 黑龙江龙凤山站2077±1.7ppb、云南香格里拉站1987±0.9ppb、湖北金沙站2118±2.0ppb和新疆阿克达拉 站2032±3.0ppb 。与2022年同期相比总体上呈现增加之势。


氧化亚氮(N2O)

氧化亚氮是影响地球辐射平衡的重要的长寿命温室气体,至2023年在全部长寿命温室气体浓度升 高所产生的总辐射强迫中的贡献率约为6%。N2O通过自然源(约57%)和人为源(约43%)排入大气, 包括海洋、土壤、生物质燃烧、化肥使用和各类工业过程。工业化前全球大气N2O年平均浓度保持在 270. 1ppb左右。 由于人类活动排放,全球大气的N2O浓度不断升高。 中国气象局于1996年首先在瓦里 关站开展N2O的观测至2009年逐步扩展到了7个大气本底站。2023年全球和瓦里关站的N2O年平均浓度 分别达336.9±0. 1ppb和337.3±0. 1ppb ,过去10年的年平均绝对增量分别为1.07ppb和1.08ppb。


含卤温室气体

含卤温室气体是分子中含有卤族元素(氟、氯、溴等)的一类温室气体,主要包括《联合国气候 变化框架公约》限排的SF6 、全氟化碳(PFCs)、三氟化氮(NF3 )及《蒙特利尔议定书》限排的氯 氟碳化物(CFCs)、氢氯氟碳化物(HCFCs)等和共同限排/限控的氢氟碳化物(HFCs)。含卤温室 气体几乎完全由人工合成并排放(用于制冷剂、发泡剂、喷雾剂、清洗剂、灭火剂、绝缘材料等), 至2023年在全部长寿命温室气体浓度升高所产生的总辐射强迫中的贡献率约为12% 。 中国气象局于 1996年开始在青海瓦里关站开展SF6 观测,2006年开始在北京上甸子站开展含卤温室气体在线观测, 2010年后陆续在7个大气本底站开展了采样观测。结果显示,中国已完成淘汰的消耗臭氧层物质CFCs、 甲基氯仿(CH3CCl3 )、四氯化碳(CCl4 )的大气本底浓度呈下降趋势,替代物HCFCs本底浓度停止 上升或上升速度变慢,HFCs浓度呈上升趋势。2023年瓦里关和北京上甸子站大气SF6 平均浓度分别为 11.55±0.04ppt和11.63±0.04ppt ,均为有观测以来的最高值。


相关信息


本公报每年发布一期,基于溯源WMO国际标准的温室气体实测数据集,采用统一的方法及流程进行数据处理 和质量控制,并将随着相应国际标准、方法和流程等改进,以及观测站增多和时间序列延续,进行定期修订和更新。 卫星数据采用全球在轨运行的大气二氧化碳探测卫星业务系统提供的最新版本的科学数据进行分析。

本公报表1列出的CO2结果基于新的二氧化碳校准体系WMO CO2 X2019计算,历史数据相应做了转换, 以确保 与国际报告的一致性。



[1] ppm:干空气中每百万(106 )个气体分子所含的该种气体分子数。

[2] ppb:干空气中每十亿(109 )个气体分子所含的该种气体分子数。

[3] 瓦里关国家大气本底站、北京上甸子、浙江临安、黑龙江龙凤山、云南香格里拉、湖北金沙站、新疆阿克达拉 站CO2和CH4年均浓度及其误差范围基于日均值计算。

[4] 瓦里关站N2O和SF6年均浓度及其误差范围及北京上甸子站SF6年均浓度及其误差范围基于月均值计算。

[5]ppt:干空气中每万亿(1012 )个气体分子所含的该种气体分子数。

[6] 自1750年以来所述温室气体浓度增长所形成的全球辐射强迫相对于同期全部长寿命温室气体浓度增长所形成 的全球辐射强迫的比例。


logo

技术支持:云南省自然资源碳汇调查与碳资产评估技术创新中心(筹)

滇ICP备19009480号-5